标准赋能规范保护
杭州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精细化管理

发布日期: 2021-06-24 09:41 浏览量: 字号:[ ]


近年来,杭州在原有工作基础上探索历史建筑的精细化管理,开展保护利用省级标准化试点工作,经过两年努力,标准化体系 建设已初显成效,推动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再上新台阶。

一、填补行业标准空缺,精细化管理有据可依。经过多年努 力,杭州成功抢救并保护1611处、88.68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 和26条、416.82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,带动改善183万平方米、 近4万户老旧房屋更新。在总结多年工作基础上,试点工作围绕 历史建筑保护前、修缮中、利用后各个环节,着力推进全周期、 全覆盖的规范“补白”。试点工作累计梳理服务基础、质量、管 理等方面标准293项,制定标准21项。其中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1项、行业标准1项,牵头编制浙江省工程建设标准1项,主导 制定地方标准1项、团体标准4项、企业标准13项,为精细化 管理提供依据。

二、深化创新管理手段,推进保护管理技术体系建设。以实践为导向,完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,建立涵盖“保护规划图则 —保护使用导则—保护管理标准”多层次保护与技术管理体系为 目标,为后续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打下良好基础。一是突出创新赋能。制定《历史建筑档案建设规范》,在全市域范围内建立历 史建筑全宗卷档案,逐步实现历史建筑档案电子化和信息化。制 定《历史建筑测绘质量成果规范》,推进全市域历史建筑测绘分 类,积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、全景影像采集等技术,推动历史建 筑数字化保护,共服务指导1275处历史建筑建档、847处历史 建筑测绘工作。二是紧贴核心业务。开展《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 利用技术规程》省标的编制,制定《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设计文件 编制规范》,指导和规范全市域60余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和 利用,为历史建筑修缮方案编制、审批及竣工验收提供遵循。三 是注重统筹发展。根据主城区和四区三县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管理 体制、起步状态不同的实际情况,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版本《杭 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手册》,倡导城乡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。

三、加强宣传引导,提升全社会保护意识。一是通过培训会 或现场指导教学等多种形式,对13个区、县(市)历史建筑管 理负责人进行轮训,做到应训尽训,助推标准落地。二是充分发 挥志愿者队伍力量,依托标准对历史建筑日常保养、工程修缮等 工作进行社会监督。三是借助多元媒体宣传平台,在央视新闻、 学习强国、新华网、浙江卫视、浙江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《历 史建筑测绘质量成果规范》等应用成果,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和参 与。四是以标准的落地规范,指导历史保护建筑的修缮与活化利 用工作,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。如中山中路16号作为刘江艺术 馆、斗富二桥33号作为杭州书画社办公场所,实现历史建筑保 护价值、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互促共赢,进一步拓宽了文脉保 护、民生改善与城市更新发展协调并进的“杭州路子”。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